引言
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成都市国资国企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,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,构建“数字产业化+产业数字化”双轮驱动模式。截至2025年,成都市属国企已实施超37个数字化转型项目,覆盖智慧交通、政务云、新能源等领域,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改造范式。本文将从技术架构、场景应用和生态构建三个维度,解析成都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路径。
一、算力基础设施:支撑数字化转型的“数字底座”
成都市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、天府智算中心为核心,构建“算力+算法+数据”一体化生态,为国企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。
超算中心的技术突破
国家超算成都中心采用国产申威处理器,峰值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/秒,支持气候模拟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复杂计算需求。例如,成都轨道集团利用超算资源优化列车运行调度算法,将线路运营效率提升15%;环境集团通过超算模拟污水处理过程,降低能耗20%。
智算中心的场景适配
天府智算中心聚焦AI训练与推理,部署千亿参数大模型,支持智慧城市、工业质检等场景。成都数据集团基于智算中心开发“蓉易办”政务云平台,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,将企业开办时间从3天压缩至4小时。
边缘计算与物联网融合
城投集团在商业资产管理中部署5G+边缘计算节点,实时采集楼宇能耗、人流密度等数据,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空调、照明系统,使商业综合体平均节能率达25%。
二、行业场景创新:从技术集成到价值创造
成都市国企以“场景牵引”推动技术落地,形成智慧交通、智慧能源、智慧治理三大标杆领域。
智慧交通:全链条数字化重构
轨道集团“智慧大脑”:集成列车运行、设备维护、乘客服务等12个子系统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6条线路672公里的实时监控。2024年,该系统帮助减少设备故障率30%,乘客投诉下降45%。
公交集团BOCC调度平台:基于GPS+北斗双模定位,结合客流热力图动态调整发车间隔。试点线路运营效率提升20%,空驶率降低18%。
交投集团智慧停车系统:利用地磁传感器+视频识别技术,实现全市20万个车位的实时空余查询,用户停车时长缩短50%。
智慧能源:清洁能源与数字技术协同
智慧治理:数据要素驱动决策优化
三、技术生态构建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
成都市通过“平台+联盟+基金”模式,打造数字化转型技术生态圈。
创新平台共建
技术转移联盟
成立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,连接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,构建“一站式”中介服务网络。2024年,联盟促成技术交易额超50亿元,其中轨道集团与西南交大联合研发的“轨道病害智能检测系统”已应用于10条线路。
产业基金支持
设立20亿元天使母基金,采用“直接投资+基金投资”模式,重点布局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领域。截至2025年,已投资中航无人机等222家创新型企业,助推33家企业上市。
结语
成都市国企数字化转型以技术为矛、场景为盾、生态为网,构建起“底层算力-中层平台-上层应用”的完整技术体系。未来,随着5G-A、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入,成都国企将进一步拓展“数字+产业”边界,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改造样本。